成立於1970 年的黃大仙區,為東九龍地域轄下八個童軍區之一,服務範圍東至彩虹邨及鳳凰新村、南至新蒲崗、西至摩士公園及天馬苑、北至竹園邨。

隨着政府在1950 年代後期開始大量興建徙置大廈,九龍中部一帶(即現今之黃大仙、東頭村、橫頭磡、樂富、慈雲山等)屋邨相繼落成,人口眾多,童軍活動亦愈趨活躍。

早在1960 年代初期,黃大仙區尚未正式成立,區內已有多個童軍旅。成立於1960 年的飛鵝山區,範圍涵蓋現時的黃大仙區、慈雲山區及部分九龍城區。本區首個區總部於1964 年正式啟用,設於黃大仙下邨29 座天台,當時由英國童軍總會副會長尼威爾爵士主持開幕。

根據政府的地方行政區發展,北靠獅子山的黃大仙區,原屬九龍城區。黃大仙區乃因區內著名的嗇色園黃大仙祠而得名,並於1969年正式成為地方行政區。翌年4 月,黃大仙童軍區正式成立,服務範圍主要包括黃大仙及竹園兩地,由當時的飛鵝山區劃分而成(其後飛鵝山區於1981 年7 月改稱為慈雲山區)。